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0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460篇
教育   2039篇
科学研究   809篇
各国文化   9篇
体育   97篇
综合类   146篇
文化理论   2篇
信息传播   440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81篇
  2019年   79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209篇
  2013年   332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62篇
  2010年   191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223篇
  2005年   196篇
  2004年   168篇
  2003年   160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8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Digitize-and-lend library projects can benefit societies in multiple ways, from providing information to people in remote areas or with physical disabilities to facilitating the sharing of library resources with information-poor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potential of digitize and lend as well as outlines how projects can be undertaken in a manner respectful of the balance of copyright.  相似文献   
82.
在高校体育选修课程中,瑜伽通过调吸调身调心,达到身心灵合一的境界,受到众多女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而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一些有关呼吸方面的困惑。针对这一问题的现状进行简单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希望对以后的教学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3.
依赖教科书是全世界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都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一取向对教师以及学生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但在短时间内教师很难实现根本转变。创造性使用教科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但在现实情境中是一种难以实现的应然取向。调适教科书是一种合理又可行的取向:教科书具有存在的价值,使用教科书具有合理性;教师使用教科书对于教师更好地实施新课程具有积极意义;调适教科书是多数中小学教师应该努力追求又可以做到的方向。  相似文献   
84.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T) engagement is defined as a need to spend more time using IT. Practice-based examples show that IT engagement can have adverse effects in organizations. Although users can potentially get more work done through IT engagement, observations show that the users might jeopardize their well-being and hamper their work performance. We aimed to investigate this complexity in the research on IT engagement by examining its potential antecedents and outcomes in organizations. Considering the potentially mixed outcomes, we developed a model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IT engagement on personal productivity and strain. We also aimed to explain the antecedents of IT engagement by drawing on the collective expectations for IT use.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d the extent to which normative pressure on IT use drives users’ information load and IT engagement. Finally, we sought to understand whether users’ attempts to avert dependency on IT use reduced their IT engagement. Several hypotheses were developed and tested with survey data of 1091 organizational IT users. The findings help explain the role of normative pressure as a key driver of IT engagement and validate the positive and negative outcomes of IT engagement in organizations.  相似文献   
85.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factors influencing employees’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 on social tagging supported systems. Using the strong theoretical background of the well-known 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 (TAM), this paper proposes and empirically validates a model that fits the social and technical nature of social tagging tools within the public sector. The analyses in this paper were based on data collected from a large survey of more than 480 respondents working for two public organiz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 findings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 impact of the role of social presence in encouraging employees to create and share content. Further,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enefits employees receive from using tagging tools and their creation and sharing of tagged content. Specifically, the following factors show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employees’ creation and sharing behavior, specifically their attitudes towards and intentions to create and share tags: perceived ease of use, perceived usefulness, social presence, and pro-sharing norms. For researchers, the paper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further study knowledge-sharing behavior regarding social media technologies. The findings should motivate practitioners to inject these tools with a social aspect so that employees are encouraged to share content.  相似文献   
86.
[目的/意义]健康信息搜索对改善人们的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由非医学专业人士辅助他人搜索健康信息的现象受到了学者的关注,对这一现象的研究将有助于弥合数字不平等对人们健康信息获取造成的差异。[方法/过程]以国外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梳理健康信息替代搜索的概念内涵和理论基础,并从现有文献的研究方法、影响因素和行为特征三个方面对健康信息替代搜索的知识体系进行分析,最后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进行前沿展望。[结果/结论]研究发现,国外现有的健康信息替代搜索大多局限于现象层面的分析,对主体参与动机、信息交换过程和效果机制的研究都不够深入,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在这一研究方向上有进一步探索的空间。  相似文献   
87.
[目的/意义]实现海量产品评论数据的快速分析,帮助产品设计人员高效地获取用户需求,在新产品设计的决策中提供参考。[方法/过程]在特征提取和情感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包括"词+词性+词干+位置+依存关系"等节点特征的条件随机场模型,按照"产品特征、谁、在何种情境下、遇到了什么问题"4个要素,以描述手机屏幕和电池的负面评论为例,从产品评论中提取用例。[结果/结论]模型评估和实证研究表明,所构造的模型可以有效地从评论文本中识别产品特征、使用主体、使用情景和遇到的问题,从而快速构造用例,获取用户需求。  相似文献   
88.
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影响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河流域河源区是国家生态屏障和“中华水塔”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保护优先的践行区。本文梳理了近40年来对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和过程研究的相关文献,从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效应及政策启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发现:①黄河流域河源区土地利用格局相对稳定,草地面积占绝对优势。2000年是土地利用及其效应变化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之前,草地、林地和湿地等生态用地减少,草地退化、沙化、土壤侵蚀等效应加剧。2000年之后,生态用地增加,植被指数增加,生态系统逐渐向良性方向转变,碳汇功能增强。②生态工程实施和气候变化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及其效应极具复杂性。整体上土地退化面积有所减少,程度趋缓,草畜基本实现平衡。东部河湟谷地耕地面积减少,集约度提高,种植结构逐步优化;但局部恶化的态势依旧严峻,土壤侵蚀尤其高寒地带的冻融侵蚀加剧。建议应加强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效应以及生态保育区溢出价值与自然资产的评估研究,为黄河流域河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以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9.
张雯熹  邹金浪  吴群 《资源科学》2020,42(7):1416-1427
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提升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如何差异化提升不同区域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待研究。本文首先基于生产要素理论,分析城市生产要素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机理,其次利用1996—2017年中国30个省(市、区)的数据实证分析资本、劳动力与创新投入对土地利用效率的作用,并探讨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差异化影响。主要结论如下:①总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资本投入、劳动力投入以及创新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作用。②不同工业化阶段的异质性回归结果显示,在工业化初期阶段,资本与劳动力投入能够显著促进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在工业化中期阶段,资本、劳动力与创新投入都能够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在工业化后期阶段,资本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显著为负,而劳动力和创新投入对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影响显著为正。研究表明,在不同工业化阶段,影响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因素及其作用强度和方向均有差异。因此,为更加集约利用土地,需制定差别化的政策,促进不同工业化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  相似文献   
90.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已经成为企业和组织工作中的一种新兴趋势,但少有研究在工作情境下探讨社会化媒体采纳的具体行为和其影响机制。【方法/过程】将工作情境下的社会化媒体使用行为分为强化使用和多样使用两类,以S-O-R理论为基础框架,结合技术接受模型和动机理论,构建工作中使用社会化媒体的两类动机及其对使用行为影响的研究模型,同时还讨论了惯性对意图与两类使用行为影响的调节作用。【结果/结论】通过实际工作中的问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层面和任务层面的动机在使用者采纳社会化媒体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使用者的惯性确实能够调节意图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